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经常有些热门信息最终证明是不真实的,但是传递过程中这些信息之所以成为热门信息,即被很多人传递说明很多人信这个信息、并且认可这个信息的指向和目的,或者说这些热门信息反映了信息传递者和认可者内心某种诉求和认识,这些信息释放了阅读者的早已潜伏的愿望或者渴望。这些信息属于称之为“心理真实”信息。
 
比如最近在朋友圈传递非常热门鲍勃迪伦拒绝诺奖信息和吴敬琏先生所谓有性格的“立场”的发言。还只有之前万科宝能之争,以及百度医疗广告事件中的关于整治所谓野蛮潮州人信息,以及很多年就是开始多次上演的狼来了的开征房地产税信息,都属于所谓心里真实的信息。但是事实并没有发生或者存在的信息。
 
心理真实信息一般在透明度比较弱的社会,具有普遍存在和流传特征,因为长期信息透明性缺乏,以及社会存在比较少的理性批评的声音,心理不满、心理宣泄、心理戾气,容易构成信或者传播这种心理真实的信息条件。心理真实的信息并非都是负面内容的信息,很多属于所谓感情合理、愿望合理,具有正能量愿望出现的信息,可惜它不是真实的信息。
 
大量不断出现这样心理真实信息的出现,确实是观察社会大众内心所想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了解当下民情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越多的人相信某类心理真实的信息,说明共同愿望和指向已经具有普遍性。
 
另外心理真实心信息,在一个观点分裂意识形态或者存在对立历史事件认识的社会中也广泛的存在,经常被对立双方所利用,形成所谓的“极左”或者“极右”观点或者事件心理真实信息,在各自受众中传播,这种信息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鼓舞自己一方,让对方感到恐惧和害怕。比如在中国社会的“文革话题”和“市场自由话题”这些年以来被反复出现的心理真实信息的典型案例。
 
无论哪一类心理真实信息属于哪类意识形态阵营,其中一旦传递的信息中出现了过于详尽的数据和场景过程描述,情节化对话景象出现,都是容易用常识给予识破,这个常识就是现场常识,即数据夸张的地步迎合我们心里哪个部分?场景过细描述合理吗?有多少可能性被人们如此看见?其中反腐大案经常在事件出现第一阶段即传闻阶段,这样类型心理真实信息,传播中具有普遍性。
 
心理真实的信息经常被过度消费,其特征就是真假信息融合,不断地出现老信息覆盖新信息特征,即新传言盖过老传言,直到信息出现审美(或者审丑)疲劳为止。比如之前某青年男演员之死事件,以及还在上演连续剧式某男演员离婚案都属于这类案例。这类心理真实的信息最大特征就是“误导”舆论,引起无端亢奋,消费个人隐私,在负能量中强迫观众评价谁是谁非。对于信息是否是心理真实信息的判别能力,它是信息分析中最主要基本功之一。
话题:



0

推荐

张寅

张寅

733篇文章 292天前更新

企业咨询顾问,“分析的力量”、“纳斯达克之雄”作者。网易独家签约音乐人,专辑“德胜门“、“安得广厦”等。联系邮件:gianttiger@263.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