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信息的世界里,有各种声音存在,表达着对各种事物看法,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也有一种声音称之为“噪音”的信息,在日常的信息世界里就存在,尤其在大事件中出现的频率和密度更大。这类信息的特点,属于引导性质的信息,让人们的看法转移到信息发布者诉求上,但是这种诉求并不是公开表达出来,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人们意识偏离之前认识。

一般在大事件中,此类信息经常以“阴谋论”为底色,浅意识形态方式表达,看似在事件中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故事出来,即另类“内幕”或“内情”信息披露为包装,并且用特殊即神秘主义气氛为营造手段,但是底色和意图则是相同的。

为什么一些信息阅读者“中招”此类信息,一般有几个原因,在突发事件中,人们疑问非常多,希望得到快餐式解答,其二迎合此时不安情绪,这种共鸣的心理,如同为什么有部分人非常喜欢看恐怖片道理一样。其三往往核实此类噪音信息成本非常高,一般读者是不会核实的。其四此类信息发布渠道都是匿名的,一般读者也没有核实信息源习惯,只要符合当时应急式的心理,那么就信了,并且以后也会信同类信息。严格说这是心理战的手法。

此类信息比较有趣的地方,每次发布者也许是同样背景,但是发布渠道和发布名称(冠名)则是每次都变,因为它们真实身份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对于发布者也是最为经济和安全的。


        假冒其他国家或者某专家说法(外国居多),另外抓“坏人”,解密“元凶”转移焦点是经常的手法。因为这又涉及到了调查成本和阅读习惯、对专家的信任,海外信息膜拜等普通人软肋。因此此类信息经常“炒冷饭”,重复性和周期性的特点非常明显。

由于人们心理因素,不认错或无所谓(没有经济利益损失),被此类信息骗几次也不会当成大事,只要当时看的时候心理舒服了就可以了,因此此类消息,永远都会有一些“粉丝”的。并且参与无意识,情绪化的传播。喜欢看此类信息的阅读者其实与文化程度高低无关,但是与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观察力多少则直接相关。


      整个疫情发展今天这个时间段,我们回想一下期间我们遇到了多少信息噪音,每轮的焦点时刻,我们又被哪些信息拉偏了到了另外一种认识中,这样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如此的情形以后也会如此,除非我们变得聪明起来。

话题:



0

推荐

张寅

张寅

733篇文章 292天前更新

企业咨询顾问,“分析的力量”、“纳斯达克之雄”作者。网易独家签约音乐人,专辑“德胜门“、“安得广厦”等。联系邮件:gianttiger@263.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