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疫情终究是要过去的,而疫情留下的一切,都是可重新认识为是百废待兴。重启新一轮经济恢复,一定有很多选择,老的经验也会影响这种选择的方向,但是国内外形势需要的是新的方向。医疗体系重塑应成为中国新一轮建设的龙头,不仅仅因为这次疫情带来血的教训。让2011年至2012年医疗改革避重就轻的路径,回归全面改革的道路上,即这次应以改革医院体制、建设新的医院为新一轮医疗体系改革重点。

一直回避医院改革已经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本质原因之一。虽然疫情让这种紧张关系一时不那么突出了,而是表现为医疗资源紧张和生命威胁紧张,但是疫情一过,这种原有问题一定再次暴露出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疫情爆发,才出现了医疗资源被挤兑问题,平常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其实回避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社会现象,就是住院难的问题,那是一个常态问题,而不是一个突发问题。紧平衡一直是医院负荷处于超高状态,尤其三甲医院更是如此。

另一种观点在北京出现医疗刑事案件后在年轻一代人比较流行,就是老年人长期站位住院资源问题,那么我们想一想在一个已经步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院资源不足情况下,老年人常驻医院,显然是一个不可回避必然出现情况。因为必须让平常已经是紧平衡医院资源扩大化,不仅仅是为了疫情这样突发事件的到来,日常中国人的医疗服务也需要是一个宽松状态。

中国医疗资源尤其优质医院数量,不但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万人床位数和医院数量),就是与发展国家相比也不是最好的,与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不相称。原有医疗改革考虑的具体经济方面更多,但考虑大经济方面更少,人文色彩缺乏,经济功利主义影响太多。

医院建设作为重点,那么社会地位就会比现在提高很多,也自然对改善医患关系有着直接帮助,人们在一个宽松环境下,就会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好办。医院多了,医生和护士各类人员需求,就带来就业,也引导了高中毕业生大学求学选择。我们看看社会上已经多长时间,高考状元或最优秀高中毕业生不再选择医学方向,其实已经超过了10年,这是一个很深刻社会现象。优秀人才没有了,医疗水平普遍提高,显然是一个不能达到的奢求。

这次疫情同时暴露了医疗资源储备(应急)和运输(国家仓储)短板,重建这种快速反应机制,以及充足的医疗设备储备、包括临时性的野战医院(类方舱式),已经需要全国性的、全体系的重塑。不要忘了中国依然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并且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几十年经历过了,其他国家没有的那么多种灾害,彻底反思过程中暴露资源问题,需要一个全面全国性报告,并且由此作为新的建设信息基础。

话题:



0

推荐

张寅

张寅

733篇文章 292天前更新

企业咨询顾问,“分析的力量”、“纳斯达克之雄”作者。网易独家签约音乐人,专辑“德胜门“、“安得广厦”等。联系邮件:gianttiger@263.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