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摆脱“镜像”思维困扰

 

所谓“镜像”思维是指分析者经常把分析标的(或目标)当成自己,按照自己对事件的反应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社会伦理、教育背景来预测、推导分析标的(或目标)。

 

如果说“噪音”信息是由外界因素诱导分析者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做出判断失误的一个方面,那么“镜像”思维就是由于分析者自身内在因素造成的分析信息过程中判断失误另一个方面。而由“噪音”信息引起的分析失误并非经常发生,因为只有明显存在着“对我双方”对立情况下,才存在着需要通过“信息陷阱”迷惑欺骗对方,让对方形成误判的结果。而“镜像”思维造成失误则是经常发生,因为分析标的与分析者大多情况下,并非是“对我”关系。有关“噪音”和“镜像”用语,我们是借用了情报分析中的词汇,也是专业情报分析人员总结情报失误经常用到词汇。从某种角度来说,信息分析也是情报分析,并且是公开情报分析。不过这个情报分析的结论是可以公开的、并非是置于分析标的于死地的为最终目的。经济信息分析、企业咨询意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工具、手法、逻辑这是专业分析者不可缺少意识之一。

 

   “镜像”思维案例可以说在我们媒体上尤其是评论性节目几乎天天可以看到。某国内电视国际事件评论节目中,某著名“熟脸”军事评论员在对美军在阿富汗行动和在伊拉克行动预测和评论中可以略见一斑了,他主观猜测与最后结果差异之大,颇受观众质疑和戏弄。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对朝鲜政府行为方式分析,国内外都存在“镜像”思维误区,经常按照所谓常规和常理来分析预测朝鲜政府的对外行为方式和步骤,结果经常出现明显的误判。

 

造成“镜像”思维原因,来自“文化因素”也来自“教育因素”。发达国家分析人员出现“镜像”问题大多源于文化因素,而发展中国家分析人员出现“镜像”问题大多源于“教育因素”。“文化因素”更多地强调人性共同性,因此反应也应具有共通性,自信认为都是人应该差别不大,不考虑人在不同环境下为了生存可能做出的不同的反应差异;“教育因素”更多地是强调个体思想要服从于集体或团体思想,笃信认为个人是代表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在表态,自己只要不和团体说法背离,即使这不是事实,保障自己不犯“政治错误”是首要原则,而恰恰“教育”理念不同才形成了,在不同国家和一个国家内部人对不同事物反应差别。不是人人、国国都是按照分析者所在教育环境下成长的。

 

每个人都不是超人,为环境可能放弃原则、为生存可能做出违心分析、为面子可能胡乱的预测,分析者也然。即使我们知道“镜像”是我们自身不可完全克服的问题,并且时时干扰我们的“分析智力”、“观察情商”和“预测水准”,但是为了职业尊严、自身底线、我们的工作“知音”,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摆脱“镜像思维”的干扰。面对分析标的(或目标),我是谁不重要,它是谁才重要。分析标的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而是对手。我们要比对手自己还要了解它自己,这才是分析的最高境界。

话题:



0

推荐

张寅

张寅

733篇文章 292天前更新

企业咨询顾问,“分析的力量”、“纳斯达克之雄”作者。网易独家签约音乐人,专辑“德胜门“、“安得广厦”等。联系邮件:gianttiger@263.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