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信息盲点与信息选择性失明

 

 在一个突发事件发生时主要当事各方呈现给外界的信息并非是等量的,会出现结构性信息盲点,而且一般信息盲点都会出在事后被证明是其中最为强势一方,因为它有能力和资源控制住信息流通量,尽量让暴露的信息对己有利,不会产生出负面联想,而对另一个方不利;其中如果它是权力一方,更希望流露出来的信息让外界不会有对其在事件中负有责任指责。信息盲点是阶段性,往往在事情发生初期,经常被分析者忽略,但是信息盲点最后解密很可能出现相对之前看法出现颠覆性结论。让分析者大感有种受骗上当的味道,后悔自己观察事件信息不够细致,过早地给事件定性,被社会舆论(现在一般表现财经公知言论)所误导情绪所感染,失去了独立判别信息的能力。

 

由于分析者对信息盲点现象的忽略,而受到信息陷阱的左右,分析者自身出现了赶时髦、起哄式评论,一旦事件出现了不同之前性质信息,使得分析者之前分析出现非常大偏差,分析者经常会本能地为了“面子”选择逃避或寻找客观理由给自己“下台阶”,对对己不利信息采取选择性失明的态度,不敢正视信息的变化。

 

刚刚6月中下旬份发生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金融海啸事件风波就是信息盲点和选择性信息失明难得的经典案例。回顾本次事件初期信息盲点其实是非常严重的,即央行的行为信息相比银行信息少之又少,大量猜测性质信息充斥在舆论之中,并且很多分析者迫不及待地将此事件意义拔高到与事实不符位置上,过多强调政治含义,简单地机械地将改革和经济转型等时尚词汇安放在此事件上。甚至有的分析或言论把央行货币政策是否变化也与改革与经济转型进行捆绑。其实完全忽略这类金融突发事件中,中央应该扮演角色是什么的一个基本经济常识。而所谓这是一次央行有意“压力测试”言论,是一个多么违反金融常识说法,因为任何国家银行系统压力测试都是在计算机模拟运行的,而非真刀真枪在实际市场的,任何央行不会主动在金融市场制造麻烦来教育所谓的不听话金融机构的,他们有除此之外很多有效手段来教育那些不听话机构的。实际金融市场没有模拟之说,只有实际之说。

 

随着事件进展央行行为轨迹信息越来越多,现在说央行完全没有动手或出手分析则越来越少。现在仍然有很多该事件信息处于盲点:到底发生没有发生违约事件(场内和场外)?到底被注入资金的金融机构是谁?到底有没有操纵利率事件发生(向上或向下)?其中任何违规机构是否被追究?央行在此事件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央行在此事件中是否有悖于中央根本职责?等等。目前事件阶段性高潮已经过去,影响还在继续,但是一定对下一次出现类似情况时,央行和银行的处理行为有重大影响。

 

   此事件在主流分析者中间出现了明显信息选择性失明情况,比如6月19日国务院会议上说法从之前“盘活存量”的字样,悄然增加了“用好增量”话语,但是这一变化都被那些使劲强调“盘活存量”分析者们所忽略。央行季度例会上出现一定时间不再被提起“预调微调”字样也被很多人分析者所忽略。因为很多分析者之前已经“预设立场”因此他们无法适应事件不断变化,他们过早过度事件评价遭遇尴尬的处境。虽然之后央行行动被某些舆论称之为“妥协”或“背叛”,其实如同之前他们评价一样都是言过其实,与实际事实相去甚远。言语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述而已,也是分析者不能控制情绪愤怒失态的表现。

 

事件分析评价中出现信息盲点和信息选择性失明现象并不偶然,分析者一定会经常遇到情况。如何避免受到这些情况干扰,并且在信息盲点出现时还能继续分析工作,并且对有限信息进行真实性、可靠性的识别,并且避免信息选择性失明的尴尬处境。首先对于突发事件各方扮演其中角色给予最快识别和定位,然后观察分析一下哪些方面信息是不足的,事件哪一部分(哪个主角)出现了信息盲点,哪一方有控制信息的能力。三、对于财经事件当事各方行为信息的可靠性的判别主要通过常识分析界定,即:金融常识、经济常识和政府运作常识。知识是靠主动学习(及时查阅)和经验积累得到(分析案例)四、在信息盲点太多,关键信息不足,事件还在发酵过程中,此时需要耐心等待,不应急于下结论,而更多排列你对事件的疑问清单,然后逐一通过不断更新信息给予解答。切忌这时有浮躁心理和抢公众话语权欲望。五、发现主流评价漏洞(尤其属于常识的)、多看不同观点分析(有知识、有信息含量的、属于非情绪化的),回避社会情绪场(保持与事件的距离)。

话题:



0

推荐

张寅

张寅

733篇文章 292天前更新

企业咨询顾问,“分析的力量”、“纳斯达克之雄”作者。网易独家签约音乐人,专辑“德胜门“、“安得广厦”等。联系邮件:gianttiger@263.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