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相互印证
在社会当中人们大多数时间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就是说信息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各种媒介或者是在某种场合看到的或听到的是“传来的”,而不是人们主动寻找“找来的”。这显然不是一个平衡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传来的”信息的影响。因此作为专业分析者必须保持信息接收平衡性。虽然不能改变信息接收被动性普遍存在状况,但是为了保持对信息客观性,必须主动找到与接受来信息有关联,但并非是一个信息源的信息。使得被动来信息与主动得来的信息进行“相互印证”,从而确认或辨识首先被动来到信息的表达的意思、结果和指向是否准确。
今年初若干个月的中国进出口数据出现了广泛质疑,并且这种质疑最终使得政府采取措施对假出口进行了“精确打击”,平复了数据“变异夸张”的走势。其实“质疑”的手法就是来自数据信息“相互印证”,通过主动找到与中国海关数据有关联多国多地“海外数据”,进行了比对发现明显矛盾之处。这次信息的“质疑”之旅,也是先被动地得到中国海关数据信息(海关发布)得出了一种结果,然后才是主动地去核实相关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进出口相关数据。显然这种抱有关联性(一国出口对应另一个国进口)同时是不同信息源(出口国海关进口国海关),又在相同时间时间段内,进行了“相互印证”。关联方的数据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数据差额不应很大(已考虑了海外运输时间,尽可能找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对比),而差额过大一定是有问题。
此次信息质疑是中国出口数量(金额)大于他国进口数量(金额)。但是以往是不是也是同样情况,还是发生了某种变化?2004年至2007年当时质疑中国出口数据不是夸张而是严重低估,与此次问题正好相反。中国国家领导人当时访问墨西哥时就被问到中国出口商品大量涌入墨西哥情况,我们的领导人拿的是国内海关数据,似乎并不像墨西哥方面描述的那么多,因此只能在讨论时表示再重新核查一下数据问题。在那个时期我们实际上对于中日海关数据就做了对比,也发现类似情况,就是日本进口中国商品的数据大于中国出口日本商品的数据。其实从另一种宏观信息也能说明或佐证海关数据某种瑕疵,就是在那个时段,中国每年都名列全球反倾销调查前位。所谓反倾销就是一国对另一国大量过度贸易行为反应(从价格到数量,两项同时具备)。中国数据问题既复杂又简单。中国数据问题虽然在不断地改进之中,但是它与整个国家透明度程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直接相关。当公权过度于经济之中,那么权利利益需求的指向就是数据的指向。数据不能服务于权力化、意识形态化,它只能服务于是社会化、客观化。
“相互印证”最早是用于股市各指数之间比较的手法。比如美国道琼斯指数与运输指数之间的比较。如果道琼斯指数创了新高,但是运输指数并没有创了新高,反之道琼斯指数创了新低,但是运输指数则没有创了新低,这种重要反应经济基本面重要的市场指数的背离与差异,意味着之前市场趋势可能会被扭转。今年以来,中国深圳市场的创业板指数创了历史新高,明显出现了与中国股市其他重要指数表现的背离与差异,说明局部牛市并不是经济现状直接反应或者说是与经济基本面有明显背离。
什么样情况的信息和事件使用“相互印证”的手法来处理?其实没有明确界定,大多数时间来自分析者一种特殊信息“感觉”或者是一种信息“警觉”,这种感觉来自分析者常年获取信息的经验积累,以及分析者信息知识的宽度。一般而言,分析者主观认为重要的信息和事件中,其中透露出来某种结果让你有所怀疑、突破了你的常识和经验 ,就可以采取“相互印证”手法。如果不是长期跟踪某一领域、某一信息或某一数据,特殊信息感觉和信息警觉是很难出现的。感觉和警觉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是人类职业感觉和警觉则是来自后天培养的。
“相互印证”手法的核心要素是:(1)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2)存在着相互关联两方或多方 (3)关联方发布同一性质不同内容的消息 (4)把关联方发布的信息放在一起进行比对(5)找到信息的背离和差异之处。“相互印证”其实有的时候就是寻找“说谎者”的游戏,并且“相互印证”之旅带来并不都是找到“真相”后所带了的快乐,有时带来的可能是新的烦恼和新的问题,新的“相互印证”信息需求。你的感觉和警觉告诉你,进一步信息“真相”等着你做下去,之前那个“相互印证”得来的真相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后面还有更大、更迷离的真相。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