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金融危机是相关知识积累的快速增长期

 

每次金融危机都是关注其发展和演变的人们相关金融知识和经济常识快速增长期。因为此时有太多内容和案例实际是在平常市况中不曾出现的现象。由于信息量非常大而且集中,容易刺激关注人们大脑保持着十分亢奋状态,人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在此时被外界环境信息压力和包围下比平时要集中得多,求知欲也自然而然地处于比较旺盛阶段。当然不同关注角度和兴趣也会带来不同知识增长。有的人可能更多注意是比较热闹情节故事性发展,也愿与其他人进行故事内容讨论,这些人属于金融危机时的故事派和感觉派。还有的人可能关注的是相关的那些展露出来的自己未知或者不太熟悉金融知识和以往类似历史学习,也许他们并非热衷与其他交流和讨论对金融危机看法,采取是一种比较安静做法对待金融危机,这些人属于金融危机时的学习派和思考派。其实以上两类人们并非可以简单地评说好坏,而是不同人有不同关注点和不同兴趣所在,应该客观地说都会有不同收获。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金融、证券、经济爱好者们熟悉了索罗斯和摩根斯坦利(简称大摩)名字;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他们开始熟悉了雷曼兄弟和高盛名字。由于雷曼在中国业务开展并不活跃,虽然它是处于危机风暴中心核心机构,但是由于其在中国没有高盛名气大,因此它不过仅仅有危机名称贡献而已,人们议论最多的则是高盛这家公司。人们在高盛身上找到了适合国人一些习惯性议题的“下嘴”的地方,或者说可以绕开需要太多专业知识背景和新的金融知识东西学习也能参与危机事件评说的目标物。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现象。高盛总体在中国各类舆论中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很多人把它看做是金融和政治阴谋论代名词,一些国内出版相关书籍也是大多从这方面入手的。

 

高盛公司被人议论比较多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离开高盛公司其前高管,有很多从政了直接进入了美国政府财经岗位担任要职,他们存在照顾高盛利益的嫌疑;另一个是高盛惯于对其他国家进行政府公关,招聘所在国政府官员子女进入其公司;还有一个是在大宗市场(主要是原油期货市场)操纵舆论问题。首先、这些说法不能说是完全捕风捉影,毫无根据。其次、这些应该属于阳谋不是阴谋因为一切都在明处。一般弱势才搞阴谋,强势都是搞阳谋。说到高盛的问题不能简单说,其他类似投资银行不这么做,唯独高盛是这样。只不过高盛在某些方面更为突出,或者说公司有这种传统,比如高管从政。高盛成立历史没有雷曼长,业务长期排在摩根斯丹利后面,华尔街投资银行除了高盛外都是家族演变过来的企业,高盛不是华尔街奠基者,它是后来者(1980年以后才兴旺起来,虽然成立于1869年),与政府打交道长期没有话语权(这是美国特有文化一部分: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个人大家平等地在法律框架下博弈)。它特有合伙人制完全照搬了美国律师行方式,因此高盛文化非常有别于其他投资银行。由于与政府关系的天生不足,也没有与政府对抗能力(相比其他投资银行),因此高盛很多高管抱有既有知识分子气爱国服务情怀以及日后能私下帮助高盛双重心情进入政府机构。并且这种意识有一定传承性。由于美国政府是在大众强力监督下运行的,因此高盛前高管进入美国政府后,并不容易去照顾高盛利益。即使这样美国内部也会相隔一段时间对此所谓利益冲突做调查。甚至高盛竞争对手和长期看不惯者也是不断地择机对高盛进行各类调查。但是在美国之外,高盛仍然采取如同在美国手法,进入到其他国家上层公关,可是那些国家的内部并非如同美国一样利益各方可以在法律平等下进行博弈和监督,因此就出现了很多丑闻,在希腊发债的过程中,在利比亚主权基金投资上,高盛扮演角色与所在国政府诡异关系,只有在出大事后或改朝换代后才得以被发现。另外在一些国家的公司丑闻或者反腐事件中连带出来高盛公司的问题。在大宗商品的评论上高盛确实有很强的话语权,但是让人们诟病总是在一些市场处于重大转变时,高盛公司总是出错。人们把这种出错归结于“反常”性出错,因为并非高盛总是出错,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时间了里,它对大宗商品评论和预测都是准确时候为多,否则也不会建立那么大的话语权。人们无法不放大从数量上很少,但是非常关键和重大敏感时期的错误。凡是成立时间比较长的金融企业,能够在经常需要经历市场搏杀、生死在每次危机都幸存活下来,必然有其独特DNA企业求生文化的存在和传承。一个专业分析者不应该总是从阴谋论的角度,看待金融危机事件中每一个问题、每一家机构,应该从学习、了解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运作特征、发现不同危机规律所涉及各类观察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中,强化自己的分析和知识储备的能力,使得在未来对市场研判能力上带来更多分析的力量。

 

我们会在每次金融危机中得到一次强化的金融知识学习和处理金融危机经验积累。每次相关知识的积累,是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发现和扑捉到我们可能未来某一时刻潜在金融危机出现隐患和迹象。中国不可能总是不发生某种类型金融危机和阶段性经济危机,或者是两者同时一并发生的共振型危机。这是由规律所决定、也是免疫力强弱循环所致。可知的也许时间上越来越近,则未知的则是震级和烈度。现在是相关知识储备最佳时期,一旦出现信号不会让我们不知所措,无法未雨绸缪。

 

话题:



0

推荐

张寅

张寅

733篇文章 292天前更新

企业咨询顾问,“分析的力量”、“纳斯达克之雄”作者。网易独家签约音乐人,专辑“德胜门“、“安得广厦”等。联系邮件:gianttiger@263.net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