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还有一个多月2021年就要过去了,自己感觉目前不是需要更多展望、热门的话题的分析,反而是需要回顾、梳理和总结,这一年中或者是近几年中在财经分析中的一些新的感悟和理解。

作为一个职业企业咨询者,是离不开动态的财经信息的,那么这个通常所说的财经信息,又包括通过各种途径阅读到的文字财经信息和亲自到场获取的现场财经信息两个方面。无论是文字财经信息和现场财经信息,其中信息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大多数情况将决定,从一开始财经分析是否能够准确的关键基础。 

一般情况职业分析者已经有了依赖的或者日常的信息来源路径,比如财经信息终端、知名的中外主流财经媒体等等,其中的少部分人还有走访企业和市场的习惯和便利。但是人性又决定了,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更快知道更多信息,因此所谓常规信息源是不能满足这样的信息需求的,那么分析者本能地就会寻找新的信息源。

目前能够看到寻找“新的”信息源方式,首先是社交方式,比如进入各种财经人士圈子,通过各种听的交流得到在一般情况下得不到的信息,其次是用各种方式去查看中外各种自媒体和微信同类人信息圈的信息。但是这样开掘出来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一是如果这方面投入精力过多,那么必然挤占了主流信息源阅读的时间,其次信息质量不能得到保障,会进入一种自我“信息陷阱”的坑的状态,就是容易进入不信还是信的纠结之中。第三、有些核心信息并非在这些地方能够得到,即任何信息源都有其局限性。最后就是识别圈子内人传人的信息需要听者很强信息辨别和解读的能力,以及强有力的自控或主动驾驭信息的能力的,甚至要超过从正规渠道获得信息的辨别能力。

值得提醒的是,这样获得的信息一旦出错,是很难找对方或信息源借口的,所有成本只能自己承担。对各种信息自由甄别和驾驭、那种游刃有余状态是非常高阶的,即使是职业分析者也是不多见。因为需要克服的人性弱点太多了,不仅仅是一个经验和知识多少的问题。

恒大财务困境是今年热门财经信息之一,尤其在5月至9月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信息密集期,几乎每一天都有恒大信息,但是我们回头审视那一时期,人们获取的信息是主流渠道多?还是非支流渠道多?是一线媒体多?还是非一线媒体多?整个过程中,哪些信息源今天依然可以得到信赖,哪些信息源已经被我们排除在外了。在我们后知后觉中大呼“不实”或“上当”,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原因或得到了某些教训,从而使得不再有下一次,才是是否有真正收获的关键。恒大的问题恒大解决,恒大的教训恒大吸取,我们的问题我们解决,我们的教训我们吸取。

单一信息源显然是不够的,多元信息源是必须的。在没有重大事件来临时,扩展信息渠道是必然的,一般而言我是倾向增加现场信息源的,这样主动性比较强,而不是被动去甄别信息源,因为有些信息源只有大事件出来后,才能看出来它的信息质量如何的,常规时间内信息如果它总是质量有问题,那么早就被淘汰了,所以有一定人气的信息源,不能认为日常贩卖的都是假信息或者是不实消息。 

至于目前短视频中的财经类,大多贩卖焦虑和市场紧张感,应该理解为这是一种商业行为,在信息质量上不必太认真,其经济分析价值其实并不高,在社会学分析中有一定价值,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个体现象还是值得宏观层面的观察,它是及时社会侯群心理直接的反射。

一些行业自媒体比较多,比如房地产,通常时间内他们信息有一定参考价值或者称之为话题价值,反映了行业内一些热点或关注的人或事。但是大事件出来后,往往这些自媒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信息质量堪忧,信息阅读者要十分小心和警惕。 

另外还有两个信息圈,一个是行业媒体记者信息圈,另一个是行业分析员信息圈,这些信息源,并非是产生不实信息和误导信息,而是在关键信息上也并非什么都知道,这一点在大事件中尤其明显。这次恒大事件中,大多数时间内这两个圈并不比其他人知道的更多,圈内也是天天在猜测和在分析。

有人会说也许行业职业经理人或掌门人他们的信息圈,会有很多内部信息,但是根据我的观察经验,要提出的则是,像恒大这样的事件,相关经理人或掌门人能随便去说吗?利益冲突、竞争态势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他们能不在乎吗?能够共赢信息,总是畅通无阻,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是如此。处理负面消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其实都是一样的。

各国行政机构都有自己披露信息的专业通道和特定的信息给特定渠道,如果长期观察是能够归纳总结的,也就是说这些信息源出来的政府信息,最终的事实结果有百分之八十准确率。这里我们谈一个词汇披露与公布是完全不同的,有的时候披露是一个渠道,而公布则是在另外一个渠道,披露用词一般以知情者或接近消息人士的说法,而公布则是直接说出行政机构的名字。披露信息最终内容可以完全兑现、也可以大部分兑现,偶尔由于外界反应太大,也可以无疾而终。但是公布信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反悔的,这涉及行政机构名誉问题。

 企业也分披露信息和公布信息两种,他们也会选在不同信息披露或公布渠道,尤其披露的渠道会更多,方式也多,但公布信息一般都会给主流一线媒体。媒体监测和媒体使用在大型企业是由专门部门负责的。这不能仅仅理解为负面新闻(信息)的处理机制,而是企业全面信息的处理和反应机制。 

作为一个职业分析者必须了解社会不同主体它披露信息渠道、规律和方式,以最快速度识别这些主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传播信息,因为我们需要分析出这些主体背后意图。不同信息源得到信息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质量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在此处看到或听到这样信息。是谁想让我们知道这样信息,是播出者还是另有其人。 

对于不同信息源要采取客观态度去对待,不应采取好坏简单地思维去对待,用多等级方式对待比较恰当,即各有各的用处,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处,只要不混乱层级即可。

 大事件来了,信息需求往往是巨大的,也造成难以自制的心理预期,容易饥不择食,情绪化地面对信息,但是一旦什么事情情绪化了,心理预期强烈了,无形中识别力和判断力就会下降,尤其对信息源评估弱化,丧失警惕,被信息的指向牵引。这一点职业分析者与一般人有的时候区别并不大。

有国家就有国家之间的博弈,有市场就有市场各个主体之间的博弈,在当今信息的世界,信息源不可避免地成为博弈的主战场,至于信息源本身是否主动还是被动参与博弈,其实这个并不主要,属于次级问题。

 博弈有的时候只有两方,有的时候是多方面的。双方博弈为了赢得胜利有可能拉入第三方加入战局,如果这个第三方是社会,那么博弈双方就会利用信息平台去争取社会同情或认可,为己所用。所以信息立场中立对于信息阅读者非常重要。

关于大事件的说法,在本文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这么强调,因为大事件信息规律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经常出现的、所谓大事件是指不是一个行业或市场年年出现的那种常规出现的事件,更多是十年一遇的事件,比如恒大事件就属于这样大事件。这样事件出来后,要极为小心,因为惯常的很多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无法解读正在发生的一切。其二信息可能呈现出看似很多,但是实质性信息很少的局面。

对待这种情况最好态度,就是耐心等待,不显示聪明,不急于得出结论,克制争夺话语权的欲望。其次就是善于拼接不同信息源得到的信息,让它们按照时间循序逻辑化。第三找到疑问点,信息盲区。所谓疑问点就是这些信息没有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屏蔽了什么形成了信息盲区。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审视现有信息的一切。

 

话题:



0

推荐

张寅

张寅

733篇文章 292天前更新

企业咨询顾问,“分析的力量”、“纳斯达克之雄”作者。网易独家签约音乐人,专辑“德胜门“、“安得广厦”等。联系邮件:gianttiger@263.net

文章